选择球拍的三大先行理论
更新:2016-11-17 16:20:44 | 来源:转载
标签:球拍理论三大中国羽毛球网
“弹性共鸣”、“主动被动”、“大小发力”、“三成适用”,这些理论大部分来自笔者在这几年发表的装备文章与答疑专栏,再加上网络上公开讨论与私下交流,形成了一些共识性与常识性的内容。本期汇集总结并适当更新补充一下,希望可以协助更多的读者选到适合自己的羽毛球拍。
弹性共鸣理论
——好球拍可达到“人球合一”
弹性是击球过程中对球拍最直接的手感反馈。球拍好不好打,往往就是自己适应不适应球拍弹性的问题。形成球拍弹性环境和发力路径的重要因素有三个,即拍杆弹性、拍框弹性与线床弹性。拍杆弹性与拍框弹性属于球拍制造的“先天因素”,而线床弹性则算球拍使用的“后天因素”。 中国羽毛球网
解析“好不好打、,适应不适应”这一现象,如果你握拍标准、发力方法科学、击球能够击中甜区,个人技术没有影响球拍感觉,那剩下的问题就可以归结于发力路径,即球拍的纯硬件问题。通过发力路径获得的手感如何,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体会,并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有一点可以肯定,好打的感觉一定来源于人的发力与球拍的弹性产生了共鸣。
人拍不同步现象
没有产生人拍同步时,用拍者会体验到怎样的感受?我们结合这种感受推导球拍有哪些因素可能造成这种现象:
1、球拍像烧火棍一样硬,无弹性
原因:球拍的弹性太差、刚性太强、击球感太硬
表现:球与线床接触的时间太短,击球力量还没有达到最大化,球已飞离拍面。这等于力量在最大化时,不是用于击球而是用于打空气。用尽全身的力气,甚至不惜使用错误的抡拍技巧发力,球都没有办法打到后场,或是全力下压时,球有发飘的感觉。中国羽毛球网
2、球拍像棉花棒一样绵软,粘拍不出球
原因:球拍的弹性太差、刚性太弱、击球感太软
表现:球与线床接触的时间太长,击球力量已经过了最大化,球还粘在拍面上不走。在击球力量明显衰减后,球才飞离拍面。等于你击球力量的大部分,被棉花一样软的球拍给“吃”掉了,所以出球粘滞感太强。除此之外,球拍的控球性能也直线下降。 中国羽毛球网
人拍同步因人、因球拍而异
在这两种极端的现象之间,最合适的情况便是击球者自己的发力特点与球拍固有的弹性之间形成共鸣。击球者在自己感觉最从容的发力时间内发力达到最大化,力量最大化的时候球又刚好飞离拍面,这便是最完美的击球过程。
每个人的发力方式、每支球拍的固有弹性都不一样,甚至每个人本身也有状态起伏、球感或好或坏的时候,球拍也有碳素疲劳、线床掉磅的问题。因此,单方面解释哪支球拍好打只有书面意义,没有客观现实意义。要做到客观与现实同行,只能具体球拍具体分析,而人与球拍弹性是否共鸣应该是分析的要点。中国羽毛球网
据我所知,目前可以检索到的从线床弹性角度分析球拍性能的文字内容还比较少,希望在弹性共鸣理论上,本文可以提供一个新的思考模式给读者们。
主动被动理论
——球拍轻重软硬可因球风而定
球拍是硬点好还是软点好?是轻点好还是重点好?这是球友经常会问到的一个问题。我的答案仍然是:“适合你才是最好。”在长久处理读者咨询的过程中,我发现考虑球拍的软硬轻重的适配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大家平时打球是主动状态居多,还是被动状态居多。中国羽毛球网
被动状态下的选拍思路
1、被动状态下的发力特点
A、多是仰角发力,球路以上扬球为主,往往因为控制不了手上的发力而造成出界。换句话说就是发力比较纠结;
B、多是靠身体后侧发力,更多依靠手腕发力,已无法全身发力;
C、击球时往往视野受限,无法看清对方的站位,同时球路也受限,更偏向于大力解围结合小角度突击。
2、被动状态下的球拍风格
A、球拍倾向于偏轻,这样发多少力自己的把握性更大一点;
B、如被动解围习惯以网前球等小球为主,则适合平衡点偏后的球拍;如被动解围习惯以挑球、抽球等为主,则适合平衡点偏前的球拍;
C、球拍的弹性与抗扭力都不能太差,因为很多不好的手感大多是建立在被动球处理上面的。弹性好,下手球的落点会更偏向对方的后场;抗扭好,在无法保证击中球拍甜区时,能依靠球拍抗扭性,让球路更接近于自己的预想。 中国羽毛球网
主动状态下的选拍思路
1、主动状态下的发力特点
A、多是俯角发力,球路以下压球为主,可自如发力而不需控力,不必担心球出界等情况。也就是说发力比较干脆;
B、多是靠身体前侧发力,可全身发力;
C、击球时视野较广,可选择的球路较多。
2、主动状态下的球拍风格
A、球拍偏重,平衡点偏前。在自己的力量范围内,球拍的挥拍惯性越大,出球的借力感就越强,下压球的速度就越快;
B、球拍的硬度偏硬更好,偏硬的球拍抗扭性能也会相应提高,出球也会越快,控球的手感也会越好;,
C、可选择拍框偏硬,较能承受高磅的球拍。
大家可以衡量自己在经常活动的团体中,球技上的排位是上中下哪个级别。如排位偏上,即推荐选择适合主动发力参数的球拍;中等则推荐均衡型的球拍;偏下即推荐适合被动发力参数的球拍。各个人对软硬轻重的定义不大一样,这里提供一个最大众的参数给大家参考。另外,很多品牌球拍的坐标图,也大抵是把这个参数放在坐标原点。 中国羽毛球网
大众化均衡参数:重量3U(85-89克),平衡点285±3mm,硬度为中度偏硬。
大小发力理论
——球拍好坏取决于使用者大发力的表现
在羽毛球运动中,大发力与不发力的应用是结合得非常紧密的,对于每个球的处理,都可以选择发力与不发力。其实,大家的手感也可以这样区分出来。作为两个基本手感,大发力与不发力的手感,可以形成每个人对一款球拍最立体的感觉。大发力,即羽毛球技术中的拉、扣、抽、挑等需要应用较大力量的技术;小发力,即放网、勾、推、挡抹、搓等不需要发力,或者发很小的力量即可的技术。中国羽毛球网
我想说明的是球拍的性能好与坏,完全取决于大发力的表现。而经常被球友提起到的球拍在小发力的情况下的表现,其实与球拍的性能没有直接关系,因为小发力的好与坏取决于人与球拍的磨合情况。
大发力的情况下,即球拍在高速挥动时,才能把挥拍惯性表现出来。大力击球的一瞬间,球拍本身的材料够不够致密,力的传导够不够忠诚,线床的包球性能与出球性能的优与劣,这些都可以被检测出来。 中国羽毛球网
小发力并无高速的挥动,也无力量的深入,球拍材料、力的传导、线床包球性能等都无法被检测出来。搓球、放球、勾对角时,拿一把超市铝合金球拍或者木头拍,稍微熟悉一下也可以照常使用,但如果是大发力的话,这些球拍就让人感觉非常难受了。
因此,很多所谓“球拍测评”其实应该称为球拍“我个人的用拍感受”。作为行业外的使用者,谈谈自己的感受并无不妥,而且这种分享的精神是值得推荐的。在选择球拍时,如果单从文字中提炼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也许这个大小发力的理论就可以帮助到您一些。 中国羽毛球网
三成适合理论
——球拍选择更应注重性价比
“一部高档手机,70%的功能都是没用的;一款高档轿车,70%的速度都是多余的;一幢豪华别墅,70%的面积都是空闲的;一堆工作人员,70%是不专心干活的;一个商城70%的人是闲逛的;一大堆会议,70%是和自己无关的;一大叠报纸,70%是不用看的;一个科研单位,70%的设备都是摆样的。”这是网络上很流行的段子,虽然有以偏盖全之嫌,但细细读来,不无道理。
放在羽毛球拍上面,如果你的杀球速度不能达到200千米/小时的话,如果你的穿线磅数不是次次三十几磅以上的话,那高端的制造球拍的材料与工艺带来的性能,很多就会闲置;如果你并没有要求击球线路精准笔直,也没有要求落点一定压在后场的边边角角上的话,球拍的抗扭性能也会闲置大部分。
就像我们买手机,如果只认准最重要的功能(电话,短信,拍照发微博),挑手机就可以省很多时间与金钱。同样道理,选球拍如果能认准自己当前的水平,则就不需要太多的科技噱头,不追求球拍外在的完美,也不用花太多的时间与金钱,就能选到自己称心如意的球拍。至于已经有高级球拍在手的球友,如果有心则可以多想想,怎么把自己的潜能发挥得更好,以及怎么把球拍的性能榨干并体验出更高的性价比。中国羽毛球网